肺癌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易发生远处转移,常见转移部位为胸膜、脑、肝、骨、肾上腺等,肺癌中85%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肺腺癌为对化疗敏感性较差的一种NSCLC。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在针对肺腺癌的治疗中逐渐出现了靶向治疗等新的方法。
c-MET被认为是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之后,NSCLC又一个重要的驱动基因。MET的激活包括突变、扩增和蛋白质过表达,是NSCLC潜在的治疗靶点,并提示与预后相关。临床证据表明,MET既可以作为肺癌的原发致癌驱动基因,也是EGFR靶向治疗获得性耐药的原因之一。
2018年有文献报道,c-MET基因扩增阳性伴有胸膜转移的晚期肺腺癌患者,经克唑替尼治疗后,肺部病灶部分缓解(PR)。
? 患者,男性,55岁,因发热于2016年2月就诊,胸部CT提示:右肺占位,右上肺近胸膜处可见一2 cm×2 cm薄壁空洞,经抗炎治疗和抗结核治疗后,占位增大约3 cm×4 cm,后经诊断为“右肺癌”。
? 2016年5月19日行胸腔镜下右肺上叶切除术加淋巴结清扫术。2016年6月15日再次就诊,肿瘤转移。随后,行一线DP方案,疾病进展,胸部CT显示胸膜转移,胸水形成。
? 2016年8月1日复查胸部CT提示:右肺转移瘤,右侧胸膜转移。评价为PD,提示化疗无效。行胸膜转移灶穿刺活检及二代测序技术(NGS)检测发现c-MET扩增,EGFR、ROSl、ALK均阴性。
? 2016年8月12日开始口服克唑替尼,250 mg,2次/日,1周后疼痛消失,停用止痛药。
? 2016年9月7日,口服克唑替尼近1个月,患者无明显疼痛,无胸闷、气短。复查CT提示:右肺癌术后改变,右肺门区软组织影厚,同(2016-08-01片)对照无显著改变,右侧胸膜肥厚较前好转,纵隔多发小淋巴结,部分较前缩小,右侧包裹性积液较前减少。疗效评价为PR。
? 2017年1月4日,患者疾病进展(PD),无进展生存期(PFS)为4.7个月,患者拒绝化疗,遂继续口服克唑替尼治疗。
? 2017年3月复查CT:患者病情较前明显进展,患者拒绝化疗,停用克唑替尼。外院自服中药汤药后,肺转移灶进展,合并I型呼吸衰竭,双肺炎症,于2017年7月6日患者衰竭死亡。
综上所述,该患者为晚期NSCLC肺腺癌,总生存期(OS)为17个月。入院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给予2个周期DP方案化疗无效,肿瘤进展,胸痛加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行胸膜转移灶穿刺活检,NGS检测提示c-MET扩增阳性。尝试应用口服克唑替尼靶向治疗,1周后疼痛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个月后疗效评价PR,PFS为4.7个月。用药期间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众所周知,克唑替尼是一种以ALK、ROS-1和c-MET酪氨酸激酶为作用靶点的口服小分子抑制剂。
早在2014年ASCO年会上,就有研究证实2,克唑替尼治疗MET基因扩增的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该研究共入组13例原发MET扩增患者,其中低扩增1例,中扩增6例,高扩增6例,接受克唑替尼250 mg bid治疗。结果显示,在可评估的12例患者中,4例患者疗效评价为PR(33%),中扩增1例(20%),高扩增3例(50%)。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35周,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5.7周,不良反应可耐受。克唑替尼可以用于MET扩增,并且发现扩增程度与疗效成正相关。此外,在2015年ASCO年会上,Paik PK等3报道了4例c-MET基因14外显子跳跃,这些患者不存在ROS1、RET或ALK融合,其中3例接受了克唑替尼,3例均获得PR。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肺癌的认识已经从较宏观的细胞学、组织学深入到更加微观的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个体化精准医疗将成为医学发展的趋势。尽管肺癌治疗已有重大突破,但临床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筛选优势人群,平衡患者的获益与安全性,从而惠及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郑瑶,胡玉琴,姚俊涛,等.克唑替尼治疗c-MET扩增阳性肺腺癌胸膜转移患者1例并文献复习.2018;26(22):3593-3597.
2. Camidge DR, Ou SH, Shapiro G, et a1.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rizo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MET-amplifi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ASCO 2014.
3. Paik PK, Drilon A, Fan PD, et al. Response to MET inhibitor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IV lung adenocarcinomas harboring MET mutations causing exon 14 skipping. Cancer Discov. 2015 Aug;5(8):842-9.